- A+
分享一篇发表在Biomacromolecules上的文章,题为: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G‑CSF through Compact Circular PEGylation Based on Orthogonal Conjugations。本文的通讯作者是来自帕多瓦大学的Gianfranco Pasut。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质药物在选择性活性、效力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多种疗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造血细胞因子,于1991年被FDA(Filgrastim)批准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G-CSF是一种主要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粒细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糖蛋白。它动员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诱导和调节粒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
G-CSF作为生物药物的主要限制是分子量较低(~18。8kDa),会被肾脏快速清除。因此,聚乙二醇化能够增加其流体动力学尺寸以延长药代动力学。目前,临床实践中有两种聚乙二醇化G-CSF偶联物,一种是通过蛋白质N末端的还原烷基化获得的,而另一种是通过糖聚乙二醇化获得的,即通过酶促方法在蛋白质聚糖部分上进行聚合物偶联。
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双位点特异的PEG环化的策略,使得蛋白质表面的PEG构象更紧凑,从而减少聚合物对蛋白质/受体相互作用过程的干扰(图1A)。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首先通过还原烷基化在G-CSF的N末端连接了PEG链,然后利用谷氨酰胺转胺酶(mTGase)在K41位点连接PEG链另一端(图1)。
对于第一步,还原烷基化的选择性依赖于N末端的α-氨基(pKa:6−7)和赖氨酸ε-氨基(pKa:9−10)之间的pKa差异。因此在pH 4.6时,仅有pKa较低的α-氨基仍然具有反应性。对于第二步,使用带有ZQG二肽(带保护的Glu-Gly,mTGae底物)的PEG,可以与G-CSF上的Lys残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mTGase对赖氨酸有特定的底物要求,只有在柔性区域(loop)的Lys才具有反应活性,而在刚性区域(二级结构)中的Lys无法接触到酶催化位点,从而不具有反应活性。因此,对于G-CSF中的四个赖氨酸来说,Lys17、Lys24和Lys35位于蛋白质的第一个α螺旋中,形成刚性构象。相较之下,Lys41位于第一个和第二个α螺旋的连接处(loop),因此能够作为PEG特异性环化的位点。
图1. 单位点/环状聚乙二醇化示意图及聚合物制备流程
通过RP-HPLC分析G-CSF与ZQG-PEG20kDa醛的偶连反应,转化率约为73%,并通过阳离子交换柱纯化。SDS-PAGE(分子量~50 kDa)和FPLC验证了偶联物的成功合成,并通过碘染色确定不存在游离PEG(图2)。作者还利用质谱确定了修饰位点是N-末端和Lys41。
图2. 偶联物SDS-PAGE(1&1’: PEG聚合物, 2&2’: G-CSF, 3&3’: 带ZQG的N末端偶联物, 4&4’: 环状偶联物, 5&5’: N末端偶联物, 6&6’: K41偶联物)和SEC-FPLC表征
随后,作者评估了三种G-CSF偶联物的药代动力学。如图3所示,偶联物的半衰期显著延长。环状偶联物、N末端偶联物和K41偶联物的半衰期分别为G-CSF的5.9倍、5.2倍、3.7倍。环状偶联物cPEGNter/K41-G-CSF表现出最长的半衰期。
图3. 药代动力学表征
最后,作者探究了G-CSF偶联物的体内活性。G-CSF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能够特异性诱导中性粒细胞前体的增殖和分化,并且还能够调节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存活。因此作者通过比较环状偶联物、N末端偶联物和K41偶联物,对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水平的影响,来评估它们的体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单次使用偶联物可导致循环骨髓细胞(尤其是粒细胞)水平显著增加,其水平高于或与每日注射G-CSF效果相当(图4)。与 G-CSF每日注射组或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状偶联物在第3天和第5天效果优于线型偶联物,由此证明了环状偶联物对G-CSF与其受体结合的干扰最小。
图4. C57BL/6小鼠血液中骨髓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水平(A—D分别为一/三/五/七天)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双位点特异的G-CSF环状PEG偶联物,相较于线型偶联物展现出了更长的循环时间和更高的体内生物活性,为设计优化蛋白质o偶联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 HYH 审校: LXY
DOI: 10.1021/acs.biomac.3c00543
Link: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biomac.3c00543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