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分享一篇发表在JACS上的文章,文章的题目是“Specific Fl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Protect–Deprotect” To Visualize the Norepinephrine Signaling Pathway and Drug Intervention Tracers”,通讯作者是来自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阴彩霞教授,她的课题组主要进行化学小分子发光探针的设计及应用相关的工作,在这篇文章中他们围绕着去甲肾上腺素设计了相关的发光探针,并将其应用于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上。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抑郁症患者的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患者已超过2.64亿。抑郁症与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NE是合成单胺类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中心物质,由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在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MNT)的催化下合成。NE和多巴胺、肾上腺素在结构上非常相像,因此特异性地捕捉去甲肾上腺素充满了挑战。而现有的针对NE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电化学或质谱,但在生物体内原位检测NE还未做到。作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了去甲肾上腺素的2-氨基乙醇可以与羧酸发生亲和取代反应,利用该反应可以释放出荧光基团从而实现特异性标记,但该探针的水溶性差、发射波长短,限制了其应用,所以在本文中作者就对其进行了改进。
作者首先对原始探针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用磺酸盐来改善其水溶性,二是使用了菁(Cy)作为荧光基团来改善其发射波长。新探针沿用了老探针的标记机制,即NE的乙醇胺进攻荧光探针保护基的羰基碳,进一步乙醇胺的羟基再次进攻羰基碳并发生成环,同时离去一份子脱保护的荧光分子并产生荧光信号。通过小分子水平的标记实验,作者证明了新探针拥有更好的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且不会对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相似分子产生信号,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在小分子水平验证成功后,作者将其应用在了活细胞中。作者选择了PC12细胞作为分泌NE的细胞模型,显微成像结果显示探针可以成功标记囊泡中的NE。作者还通过钾离子刺激,观察到了细胞将NE胞吐出去的过程,实现了对NE信号通路的可视化。在脑组织上通过与多巴胺β氢化酶抗体的比较也证明了该探针在组织水平上的特异性标记。
最后作者将其应用在了小鼠活体内。作者将探针和NE同时注射在小鼠背部,得到不错的荧光成像。通过使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腹腔注射入小鼠,将探针直接注射入小鼠大脑,作者得到了氟西汀作用下小鼠大脑内NE水平的动态变化。
总之作者通过水溶性和发射波长两个方面的改进,将上一代NE探针拓展到活体标记成像,并成功将其应用到了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中。
本文作者:LYP
责任编辑:LZH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0c08956
原文引用:DOI:10.1021/jacs.0c08956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