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力推动实现碳中和,以应对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对地球日益严重的影响。近日,浙江工业大学庄桂林等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非绝热分子动力学(NAMD)模拟研究了一种优异的单原子光催化剂(Ti@C4N3),其可以有效地将CO2转化为C2H6。作者使用VASP软件进行基态计算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几何优化、电子性质和催化机理),并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的Perdew-Burke-Ernzerhof(PBE)泛函来描述电子交换关联作用,以及利用投影增广波(PAW)赝势来描述离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
作者利用450eV的截断能来扩展价电子的平面波函数,而对于布里渊区采样,作者使用4×4×I k网格进行结构优化,并使用6×6×1 k网格进行单点计算和电子结构分析。此外,作者将能量和力的收敛标准分别设定为10-5 eV和0.02 eV Å-1。如图1所示,作者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发现,Ti@C4N3具有高达500 K的优异热稳定性。当Ti原子远离表面时,自由能逐渐增加,并最终达到2.47 eV,这表明三个Ti−N键在水环境下很难断裂。对于具有四方对称性的二维(2D)晶格,Ti@C4N3的弹性常数为C11 = C22 = 136.08 GPa和C12 = 8.96 GPa。此外,Ti@C4N3的杨氏模量较小(136.25 GPa),并且泊松比为0.066,这表明Ti@C4N3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如图2所示,与N原子对C4N3中VBM和CBM的主要贡献相比,Ti@C4N3的VBM集中在N原子的2p态,而CBM集中在Ti原子的3d态。Ti@C4N3中Ti原子的3d态占据了费米能级,而不是N原子中的2p态,从而有效减少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色散,进而使带隙为0.97 eV。此外,Ti@C4N3具有两个不同的吸收峰(327.77和529.61 nm),它们被红移了52.37和254.21 nm。因此,负载的Ti原子能够增强C4N3对可见光的吸收,并充分提高捕获太阳光的能力。如图3所示,当CO2接近Ti@C4N3催化剂时,其键角在30 fs内从180°降至约135°,并且两个C-O键的长度从1.16 Å逐渐延长 至1.30 Å和1.20 Å。Bader电荷分析表明,催化剂向吸附的CO2提供了0.65|e|电子。在AIMD模拟的双CO2吸附中,第一个吸附的CO2(CO2-1)仍具有约45°的结构弯曲和约0.13 Å的键长拉伸。然而,第二个CO2(CO2-2)分子保持线性构型,具有−0.39 eV的吸附能。在电子方面,CO2-2仅具有来自衬底的0.03|e|电子。在光300K和光0K下,虽然这两种条件都可以同时活化两个CO2分子,但在光0K下电荷转移缓慢,催化剂与CO2-2的相互作用较弱。这表明,光激发和热效应之间的协同效应在两个CO2分子的同时活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4和图5所示,这四种途径的共同特征是在C-C偶联之前形成CO*中间体。然而,对于SAC,相邻C1中间体之间几乎相同的电荷分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强烈的偶极-偶极排斥,从而阻碍C − C偶联。此外,中间体的解吸和扩散很难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L-H)或Eley–Rideal(E-R)机制实现C-C偶联。因此,单个CO2分子的还原更倾向于通过八个PCET步骤产生C1物种,其中CO的RDS势垒为1.51 eV,HCHO的RDS势垒为2.26 eV,CH3OH的RDS势垒为1.59 eV和CH4的RDS势垒为0.70 eV。如图6所示,两个CO2*通过0.19 eV的势垒直接耦合,这在热力学上比通过前面四种途径耦合更容易。因此,吸附的OOCCOO*中间体能够参与随后的还原过程以产生多种C2产物,例如(COOH)2,CH ≡ COH、C2H2、C2H4和C2H6。总之,通过十四电子还原,C2H6被确定为最佳产物,HOHOCCOH*中间体的产生是整个反应动力学中的RDS(Ea = 1.09 eV)。Ti@C4N3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热、化学和机械稳定性,并且它具有很强的吸收特性(λ = 327.77和529.61 nm)、合适的能带结构和长的光生电子寿命(τe = 38.21 ps),从而允许光生电子迁移到表面。此外,活性位点通过双重活化有效活化了CO2,并且CO2的双重活化归因于热和光子的协同作用。在光照下,弱吸附的CO2受到导带最小光电子(CBM)的光致活化,而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Ti位点的高路易斯酸性通过π键诱导CO2活化。此外,两种活化CO2在光照下耦合形成草酸盐仅需0.19 eV的势垒,并以1.09 eV的活化能进一步还原为C2H6。Fu-li Sun et.al Dual activation and C-C coupling on single atom catalyst for CO2 photoreduction 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2023https://doi.org/10.1038/s41524-023-01177-3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list_comment type="article" format="Y-m-d H:i:s"}
cache
Processed in 0.010165 Second.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