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 | PARPs实现胞内蛋白非依赖型多聚ADP-核糖的合成

  • A+
推荐一篇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的文章,题目为“PARP enzyme de novo synthesis of protein-free poly(ADP-ribose)”。本文通讯作者是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医学系的John M. Pascal教授,其课题组致力于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生化研究策略,实现DNA损伤修复与PARPs家族功能的分子机制解析。本文中,作者将经典生化策略和小分子质谱平台相结合,揭示了细胞中的蛋白非依赖型多聚ADP-核糖的合成方式。


1
PARPs家族成员将NAD中的ADP-核糖共价修饰到底物蛋白上,以此来招募蛋白复合物,实现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以其中最为经典的蛋白PARP1为例,其能够通过快速激活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PAR),响应DNA损伤信号,实现有效的DNA损伤修复,以维持细胞稳态。然而,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游离的PAR,而过量积累的PAR同样可以作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诱导剂,介导不依赖于CaspaseParthanatos的发生。此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并未能够对此类PAR的来源进行有效的解析。因此,本文中作者试图对此过程进行探索。
2
研究者首先在体外实验中,测试了游离PAR的存在与产生机制。通过使用三氯乙酸(TCA)对蛋白和代谢物进行严格的分离,他们发现,在可溶性上清中存在大量游离的PAR。通过质谱对其分子量进行分析,他们意识到,相比于连上蛋白后被水解脱落下来的PAR,可溶性上清中存在着大量保留了烟酰胺结构的PAR。此外,即使在很低的NAD浓度下,游离的PAR依然可以被催化生成。基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结果,他们确定了PARP1催化结构域(ART)与NAD类似物的结合情况。由此说明,此类PAR可以由PARP1的催化结构域或者全长PARP1蛋白直接产生。
3
随后,他们在体外实验中引入了PARP1的调节因子HPF1后发现,修饰在蛋白上的PAR水平显著升高,游离PAR的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依然稳定在一个可以被有效检测到的水平。同时,使用诱导剂引发DNA损伤后,游离PAR的水平也同共价修饰在蛋白上的PAR一般,显著升高。这意味着,游离的PAR能够在生理情况下产生,并与DNA损伤修复机制密切相关。
最后,他们也对PAR的来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认。传统观点认为,PAR来源于蛋白上共价修饰的PAR的水解。而在本文中,一方面,通过检测,他们意识到水解下来的PAR并不能与实际游离的PAR的质谱表现一致。另一方面,在基于CRISPR/Cas9敲除策略的帮助之下,他们将能够把PAR从蛋白上水解下来的酶进行分别敲除后发现,这并不能显著影响游离PAR的水平。由此可知,PAR确实是由PARP1等酶直接产生的大分子代谢物。
8
综上,本文中作者通过经典生化技术和分析化学策略,成功揭示了细胞内源蛋白非依赖型游离PAR的来源,为游离PAR及其Parthanatos相关生物学过程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文作者:KLH
责任编辑:FTY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276524008645
原文引用:DOI:10.1016/j.molcel.2024.10.024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