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基于碱基切除捕获技术的高效DNA荧光标记

  • A+

【论文作者】

第一作者:Yong Woong Jun

通讯作者:Eric T. Kool

通讯单位:美国斯坦福大学


【研究要点】

  1. 证明UBER染料用于寡核苷酸荧光标记方法的可行性;

  2. UBE Red染料的制备及其AP位点反应活性验证

  3. 将UBE Red染料与UBER Green染料结合,实现对有两种类型的脱氨DNA损伤DNA的双色标记。


【研究背景】

荧光标记DNA是基础生物科学和应用生物科学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DNA标记被用于许多检测和扩增方法,并用于引物和聚合酶合成 DNA 。荧光具有高灵敏度,可以在标记的待分析物上产生荧光从而进行单分子检测,并且有许多波长选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理想情况下,DNA标记的方法将产生明亮的信号,以便进行高灵敏度的检测和成像。但是,许多染料容易被DNA碱基所淬灭,降低其信号。虽然原则上可以在一个序列中添加多个标签以提高发射,但这也会受到自我淬灭的限制。因此,仍然需要一种快速、廉价,并能在任何长度的DNA中产生明亮信号的荧光标记。
本文中,作者描述了一种通过碱基切除捕获(BETr:base excision trapping)实现寡核苷酸(ODNs:oligodeoxynucleotides)荧光标记的策略,该策略利用醛反应性转子染料(也称为通用碱基切除报告器 —UBER )来捕获脱氨基 DNA 切除产生的 AP 位点,从而产生荧光信号,实现DNA荧光标记。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化学或酶催化合成脱氨基的DNA链。(2)碱基切除修复(BER:base excision repair):细菌糖基化酶切除脱氨基碱基,产生反应性AP位点(3)UBER结合所产生的AP位点,两者之间形成肟键(如图1a,b所示)。在其他利用反应性手柄的合成后标记方法中,合成的DNA需要在标记前与前体分离,因为改性的DNA和前体都是反应性的。然而,在这项工作中,脱氨碱的前体,如dUTP和dITP在并入DNA之前不是糖基化酶的底物,这就免去了分离步骤。此外,UBERs与AP位点形成的超快氧化反应提供了一个快速和免洗的标记过程(高达500倍),并且这些反应是相互正交的,即可以在一个试管中进行DNA的原位合成、修复和标记。MALDI-TOF质谱分析表明,UDG几乎定量地切除了脱氨的碱基。值得注意的是,UBER链接稳定了DNA中的消减位点;在没有染料的情况下,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凝胶分析显示,40-50%的切除的DNA被破碎,然而,在有UBER捕获AP位点的情况下,DNA几乎被UBER定量标记,在MALDI分析中留下无法检测到的本地ODN、切除的ODN和截断的ODN。接着,作者用含有四个尿嘧啶的dsDNA(4dU)进行BETr标记,结果显示,与标准的标记方法相比,它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在25 nt的ODN中单次标记的成本要低100倍以上),这是因为与化学合成的荧光ODN相比,酶的成本低,而含dU的ODN的成本则适中。
该方法可以用于标记DNA双链或者DNA/RNA杂交链(图1c),作者还测试了一种同时进行的原位DNA合成和标记过程,根据监测荧光强度显示,随着三个步骤的同时进行,荧光明显实时增加(图1d)。此外,这种原位DNA合成和BETr标记还适用于逆转录酶(RTase)介导的RNA模板延伸(图1e)。作者进一步设想了原位合成和BETr标记方法对从细胞中获得的dsDNA的潜在应用,于是从HEK293T细胞中提取的基因组DNA(gDNA)被进行了缺口翻译和原位BETr标记(图1f),并可以通过实时荧光强度的变化对反应进行监测(图1g),同时还发现,使用100%的dUTP代替dTTP的荧光增强效果最高,这意味着gDNA中所有与dA配对的位点都被UBER标记了(图1h)。此外,不含dUTP的对照实验显示了可以忽略的荧光强度,确定了gDNA中的内源性AP位点和dU的水平足够低,只会产生很少的背景信号。


1

图1. 原位DNA合成和BETr标记。(a.在DNA合成过程中加入脱氨基碱基,然后进行DNA修复和UBER标记。b.碱基切除捕获的原理。c.在dsDNA和DNA/RNA杂交链中进行BETr标记后荧光强度的变化。d.2 U/mL Klenow(exo_)条件下DNA原位合成和BETr过程的荧光强度变化.e.2 U/µL RTase条件下原位逆转录和荧光强度的变化。f.从HEK293T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 (gDNA)进行标记翻译和原位BETr标记。g.标记翻译和原位BETr标记过程中的荧光增强取决于dUTP相对于dTTP的相对浓度。h.根据原位标记100分钟后dUTP相对浓度的荧光强度比较。)


1.证明UBER 染料用于寡核苷酸荧光标记方法的可行性

接着,作者采用具有不同数量腺嘌呤的模板DNA去研究DNA中标记位点的相对数量和位置对荧光增强程度和标记效率的影响。在一个60个氨基酸的模板中,引入了2-11个腺嘌呤,然后进行聚合酶/BETr组合程序(图2a)。结果显示,随着腺嘌呤数量增加,荧光随之增强,但当数量达到11个时,荧光强度则出现略微的减弱(图2a)。作者认为ODN中荧光强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有三个:(i)邻近标签抑制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酶)活性;(ii)相邻染料之间的自猝灭效应(图2b);(iii)高密度荧光团会造成双链结构不稳定。此外,作者还评估了原位DNA合成和BETr标记在ODN上进行更密集的荧光标记的适用性(图2c),测试了引物结合位点旁边编码1-5个连续标记位点的ODN,结果显示,模板中连续的腺嘌呤并不会阻止标记的进行。但是,随着染料数量的增加,强度略有下降,作者推测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上述的自猝灭和局部DNA结构不稳定。此外,作者还测试了在DNA链末端的BETr标记效率。结果显示,用UDG和CCVJ-1(UBER Green)进行标记,当病变位于距离末端2 nt以上时,荧光增强,这意味着UDG需要在病变旁至少存在两个侧翼碱基(图2d)。
2

图2 标记频率的优化 (a.荧光强度取决于反应1000分钟后ODNs中标记位点的数量。b不同数量的CCVJ-1在不同距离上的荧光强度。c.原位合成和BETr标记过程中含有连续dA的模板荧光增强。d.从链末端开始的不同位置用含有一个dU的DNA进行荧光增强测量。)


2.UBE Red染料的制备及其AP位点反应活性验证

接着,作者制备了一种新的的染料(UBE Red),这种染料也可以与AP位点发生反应,与CCVJ-1不同的是红移波长(约620纳米)下产生15倍的荧光增强(图3a)。为了进行双色标记,作者制备了一个发夹ODN(dU/dI),其茎部有两种类型的脱层DNA损伤:(i)dU(UDG的底物),和(ii)脱氧肌苷(dI),它是N-甲基嘌呤DNA糖基化酶(MPG)的底物(图3b)。结合两种染料,通过使用两个脱氨的碱基和对每个碱基有选择性的酶可以实现双重标记。荧光强度和标记的ODN的颜色表明,每种染料都是以特定位点的方式完全结合在指定的位置上(图3c)。作者设想,在互补的目标DNA或RNA上选择性地合成荧光标记的DNA,可以应用于检测混合物中的核酸,以及在生物环境中原位合成FISH探针,同时不需要洗涤步骤(图3d)。为了测试这一点,将5条非目标DNA和1条特定目标DNA混合,然后一起使用目标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BETr原位标记(图3e)。结果显示,当目标DNA不存在时,产生的荧光强度可以忽略不计。当目标DNA存在时,随着目标DNA浓度的增加,原位荧光则表现出不断的增强。并且琼脂糖凝胶分析进一步证实,UBER的原位共价标记只在目标DNA存在时进行(图3f)。在有背景tRNA存在的情况下,用RNA模板也能获得高特异性。这表明聚合酶/BETr标记在未来可能用于检测复杂混合物中的目标DNA。


3

图3. 双色标记,以及对目标DNA的选择性。(a.UBER Green和UBER Red的化学结构以及在AP上的荧光增强。b.双色标记的发夹ODN包含两个不同的DNA病变与相应的糖基化酶。c.UBER标记的ODNs在凝胶照明器上沉淀纯化,在485 nm激发条件下538 nm和590 nm处的荧光强度。d.混合物中存在干扰DNA时,目标DNA的选择性标记。e.只存在干扰DNA,干扰DNA目标DNA均存在的情况下,DNA的原位合成和标记的荧光变化。f.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明目标DNA的选择性标记。)


3. 将UBE Red染料与UBER Green染料结合,实现对有两种类型的脱氨DNA损伤DNA的双色标记。

进一步,作者使用BETr进行信号等温扩增。由于到连续的AP位点会阻碍环状DNA中的荧光标记,因此,作者使用dUTP和dTTP的混合物来增加标记的平均间距。当反应中同时提供dUTP和dTTP时,最终荧光的差异表明dUTP和dTTP相互竞争,说明dUTP作为聚合酶底物的效率接近于dTTP (图4a)。然后,作者用不同比例的dUTP与dTTP进行原位RCA和BETr标记检测,以优化高效荧光标记的比例(图4b)。作者又将BETr标记用于DNA纳米结构中,结果表明,DNA四面体(TD)中的标记荧光强度高于各单链组分的标记(图4c),同时标记后的TD可用于HeLa细胞中应激颗粒的成像(图4d)。结果显示,在扩增的开始阶段(<100分钟),较高比例的dUTP显示出更大的荧光增强,意味着更快的结合和标记。然而,低比例(<2%的dUTP)在延长反应时间时表现出更高的荧光增强。随后,作者测试了BETr对DNA纳米结构的标记能力。作者选择了四面体DNA(TD:tetrahedral DNA)纳米结构作为标记的对象,结果表明,TD的BETr标记产生的荧光强度比单个ssDNA组分高的多(图4c),这一结果证明了BETr对DNA组装的标记能力。随后,作者利用荧光TD作为G3BP1一抗的特异性探针,成功观察到清晰可见的应激颗粒,而且无需二抗,这可以减少多分析物成像中的潜在交叉反应。


4

图4. 等温信号放大和用于标记的DNA结构。(a.不同的dUTP和dTTP比值对原位DNA合成和BETr标记的荧光强度的影响。b.滚环扩增中M13mp18和原位BETr标记的荧光变化取决于dTTP和dUTP之间的相对比例。c.BETr标记的ssDNA与组装的四面体DNA的实时荧光强度。d.用标记抗G3BP1的四面体DNA观察HeLa细胞中的应激颗粒。)


最后,作者发现修复酶的选择性特性可以在标记策略中被利用,于是设计了一个具有周转潜力的DNA检测系统(图5a)。在该检测系统中,设计了一个含有MPG底物dI的DNA探针,在链的中心被设计成与目标DNA杂交。在没有目标DNA的情况下,探针本身是一个非常差的MPG底物,由于探针是单链,因此不产生荧光信号增强(图5b)。另一方面,在有互补的目标DNA的情况下,它形成一个有酶能力的双链,然后被MPG/UBER组合通过BETr修复和标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强烈的荧光信号增强。此外,作者还测试了与dI相对的各种碱基,以优化MPG的活性,发现当dI与dT或dG配对时,荧光信号增强最高。然后,作者进一步测试了这一策略的单次错配辨别能力。结果显示,距离标记位点1 nt或2 nt的单次错配没有导致荧光增强,显示出非常高的特异性(图5c)。鉴于染料标记的位置会破坏双链的稳定性,具有优化长度的DNA探针可能足够长,以形成一个半表层的双链,可以作为MPG的底物,但又足够短,以便在染料标记破坏双链的稳定性后解离(图5a)。作者设计了7-11 mer含dI的探针链,并测试了它们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DNA的检测(图5d)。结果发现,在37℃下,7 mer链太短,不能作为底物,而11 mer在MPG下则表现出强大的修复活性,并明显增强了荧光。为了评估周转设计的应用,作者在该检测系统中测试了探针链(11 mer)与目标DNA的不同比例下的荧光标记能力(图5e)。结果显示,一个拷贝目标DNA可以标记多个拷贝探针ODN。此外,作者还通过在探针链中引入多个脱氧肌苷,研究了对长于11 nt的序列的检测。结果显示,引入多个dI核苷酸,在病变之间有四个碱基对,有利于对更长的序列进行等温周转检测。此外,作者用较低靶标浓度(0.5 pmol)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5个单位的MPG可促进探针ODN约2000倍的周转(图5f),产生相对于拷贝数显著的放大信号。这种周转系统的一个有利特点是探针链是完全无荧光和生物兼容的,这使得使用相对较高的浓度来检测一个浓度低得多的目标。


5

图5 用等温周转率和单核苷酸特异性的BETr检测目标  (a.周转率检测策略的机制。b.标记探针在有无靶标时的荧光响应。c.检测到不同位置含有单一错配的靶标时荧光增强。d.当检测靶标时,荧光响应取决于探针寡核苷酸的长度。e-f.用11mer检测靶标时的荧光强度取决于探针和靶标的相对含量。)



【工作总结】

本文描述了一种广泛适用的合成后 DNA 标记策略,该策略利用 DNA 修复酶在预先引入的 DNA 损伤处产生 AP 位点,以及在反应时点亮的 AP 位点反应性转子染料 (UBERs)。标记所需的所有三个反应(DNA 损伤的插入、DNA 修复和 AP 位点捕获)相互正交并且可以同时进行,这使得能够在同一时间进行原位 DNA 合成和荧光标记通过简单混合所有组分进行单管反应。此外,该方法避免了原位测定的繁琐洗涤步骤,因为糖基化酶仅在掺入 DNA 后才切除脱氨基碱基,并且 UBER染料在 dsDNA 产物中发出高达 500 倍的荧光。将两种颜色的UBER染料和两种损伤/糖基化酶对结合起来,通过连续用dU和dI进行BETr,有利于在一个DNA中进行定点双色标记。UDG的稳健性可以修复DNA/RNA环境中的dU,也可以修复dsDNA,使原位逆转录和荧光信号检测DNA或RNA,拓宽了该策略的适用性。然后作者进一步利用MPG酶的dsDNA特异性,设计了一个强大的等温周转DNA检测系统,其中标记的ODN自发地从目标DNA上移开,不断产生荧光信号。作者还证明了在单个DNA构建体中的明亮标记,在报告等温扩增和成像应用中具有潜在的效用。作者的实验证实了在最佳dUTP/dTTP比例下,通过dUTP结合对RCA进行标记和亮化信号。为了成像,一个紧凑而明亮的DNA纳米结构 (用六个分子的CCVJ-1标记的紧凑明亮的DNA纳米结构(TD)显示出高亮度,将荧光TD拴在G3BP1的初级抗体上被利用来成功地观察细胞中的应激颗粒,而不需要二级抗体。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2494-8


【参考文献】

1. Klöcker, N., Weissenboeck, F. P. & Rentmeister, A. Covalent labeling of nucleic acids. Chem. Soc. Rev. 49, 8749–8773 (2020).

2. Wilson, J. N., Cho, Y., Tan, S., Cuppoletti, A. & Kool, E. T. Quenching of fluorescent nucleobases by neighboring DNA: the “Insulator” concept. ChemBioChem 9, 279–285 (2008).

3. Wilson, D. L. & Kool, E. T. Ultrafast oxime formation enables efficient fluorescence light-up measurement of DNA base excision. J. Am. Chem. Soc. 141, 19379–19388 (2019).

4. Jun, Y. W., Albarran, E., Wilson, D. L., Ding, J. & Kool, E. T.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mitochondrial DNA base excision repair reveals dynamics of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s. Angew. Chem. Int. Ed. 61, e202111829 (2022).

5. Finn, E. H. & Misteli, T. A high-throughput DNA FISH protocol to visualize genome regions in human cells. STAR Protoc. 2, 100741 (2021).

6. Hernandez Bronchud, M., Webb, S. & Esiri, M. Brain blotting: a method to detect multiple DNA copies in specifific brain regions. J. Histochem. Cytochem. 36, 1191–1195 (1988).

7. Edwards, S. K. et al. In vitro flfluorogenic real-time assay of the repair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ChemBioChem 16, 1637 (2015).

8. Zhang, Q. & Guo, L.-H. Multiple labeling of antibodies with Dye/DNA conjugate for sensitivity improvement in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Bioconjug. Chem. 18, 1668–1672 (2007).

9. Lavis, L. D. & Raines, R. T. Bright ideas for chemical biology. ACS Chem. Biol. 3, 142–155 (2008).


【本文作者】

6

高秋姗(henglin@163.com)

吴鹏课题组硕士研究生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