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脂质驱动的慢性炎症引发的动脉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积累和斑块纤维化,是一系列严重致命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脑中风。由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无症状早期、中期(缺血期)、后期(坏死期)和器官纤维化期四个时期。由于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血管狭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在早期往往很难被发现,不利于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 正常的动脉血管包括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主要由内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主要原因。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一种由血管压力失衡、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入侵和脂质驱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启动机制。在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区域,低密度脂蛋白入侵血管内膜并在内膜下积聚,低密度脂蛋白在活性氧及其他氧化因子作用下发生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摄取导致巨噬细胞内脂质代谢失衡,从而产生胆固醇酯充盈的“泡沫细胞”,这标志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开始。随着泡沫细胞内脂质积累,泡沫细胞在免疫介导下发生凋亡,产生的凋亡细胞碎片和胆固醇结晶组成了坏死核心,并逐渐发展成脂质条纹和纤维斑块。因此,基于上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病机制,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相关活性物质及生物学靶点进行检测与成像,对于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诊断或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除了常规的血液检测外,主要包括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和血管内磁共振成像(IVMRI),但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斑块已经明显形成。使用上述方法用于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形成存在挑战,尤其是对于未知的斑块和预测斑块的发生。相较于其他方法,荧光检测与成像由于优秀的性能,能够被设计用于疾病早期阶段表达异常活性物质如ROS、脂质、酶及其他生物靶点的检测,从而预测斑块的发生或检测斑块的组成。对此,山东师范大学唐波/张卫等发表的荧光探针检测和成像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活性物质总结了最新荧光法用于检测和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以后的潜在发展方向。 同时作者认为,通过寻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起源和发展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是实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评估的关键环节。解决目前成像的靶向效率仍是关键问题,区分脆弱斑块和稳定斑块仍然是该领域的最大挑战。 论文信息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Active Substances in Earl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using Fluorescent Probes Jin Li, Jiheng Xu, Wei Zhang, Ping Li, Wen Zhang, Hui Wang, Bo Tang ChemBioChem DOI: 10.1002/cbic.202300105
目前评论: